第一章

物质与意识的关系

​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论,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和前提,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,并且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。
1、首先,人工智能作为物质存在,是人类智能的延伸和扩展。它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物质技术的进步,如计算机硬件、传感器、网络通信等。人工智能的智能活动是人类智能的物化,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。(本质是物质)
2、其次,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和指导。人类通过科学文化实践,创造和发展了人工智能技术。同时,人类也通过法律、伦理和社会规范等形式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调控和引导,确保其符合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利益。(受物质实践的制约)
3、再次,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物质力量,对人类社会和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,还拓展了人类认知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。同时,人工智能也对人类的意识形态、价值观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挑战和冲击。(作为新的物质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)
4、最后,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,但是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,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,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。(但是超越不了人类意识)
原因为:
1、人工智能缺乏人类意识的核心要素,包括情感、信念和意志。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通常基于预设算法和数据分析,而非人类的情感驱动和道德考量。(不具备知情意)
2、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的社交行为,但它不具备真正的社会属性。它不能像人类一样具有自我意识、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。(不具备社会属性)
3、人类的自然语言承载着文化和情感,是意识的现实形式。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处理和生成语言,但它难以真正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色彩。(不能理解自然语言)
4、人工智能无法触及人类意识中那些无法量化为数字信号的部分,如潜意识和直觉,这些元素超出了人工智能当前的处理范围。(人脑中很多东西不能化约数字)
​ 综上所述,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,我们应当坚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论,认识到人工智能作为物质存在和意识延伸的双重性质。同时,根据斯蒂芬 霍金的观点,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带来潜在的威胁,我们也应当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和意识的影响和挑战,积极应对和引导其发展,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。

第二章

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

一、实践决定认识

1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。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,正如毛泽东所说“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,就得亲口尝一尝”,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”等,均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,而且是唯一来源。

2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。①农民种田推动了农学的产生,建筑业的需求推动了数学、建筑学等学科的发展,在实践中科技不断进步。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。比如显微镜的发明、我国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出现等促进了认识的发展,生产力进步。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。

3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。我国发展科技创新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

4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。就像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提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,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。

二、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

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具有两重性:

1、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

2、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,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

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

1、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。在实践中,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,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;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,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,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

2、任何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,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

3、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、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 关系,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,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。

4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,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 度的辩证统一。

5、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、相互引导、相互促进的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,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,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,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。

第三章

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

1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,是历史的创造者;

2、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,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;

3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;

4、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;

5、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;

6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

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

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。

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;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

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:

1、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。进步的 社会意识可以

在一定程度上预见、推断未来,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;落后 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

则阻碍社会的发展。

2、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 性。社会生活的

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,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 是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

的。

3、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,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 性的突出表

现。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,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 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

生的,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要求的功能和价值, 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

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,影响历史的发展。先 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

要求,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 作用;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

要求,对社会发展起着消 极的阻碍作用。

脱贫攻坚精神(精神文化)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

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力量;推进乡村振兴;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;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;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。

1、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。

2、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。

3、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。

第四章

剩余价值量的计算

十分钟通透政经计算题(剩余价值率、有机构成)_哔哩哔哩_bilibili

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

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,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, 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。就应该用剩余价值 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,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,用公式表示m’=m/v (m’ 为剩余价值率,m为剩余价值,v为可变资本)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,其中最基本的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。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,但客观上也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。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,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,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(追求更高利益,提高技术和效率,减少成本)。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关键的因素有两个: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,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。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,获得更多剩余价值,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,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,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,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。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,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;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,反映的是 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,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。剩余价值理论深刻 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,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,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。剩余价值理论是 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,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、揭示资本 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。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,社 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。


好消息,上面精心准备的都没考!!!

22级马原的期末考了大致如下:

一、谈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(没考物质与意识)

二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(没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)

三、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,谈谈对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的理解。(没考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)

四、这不用说了先(1)20分的计算题,然后(2)20分的500字的八股文,默写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